【龙砂中医】寒露节气话养生

寒露是深秋的节令,在二十四节气中寒露排在第14位,在秋季节令中它是秋季里的第五个节气。寒露节气的到来也预示着深秋时节已经到来,秋天已经过去三分之二的时间了。今年寒露是公历2021年10月8日9点25分,农历辛丑年九月初三。

寒露三候,每五天为一候。

一候:鸿雁来宾

寒露时节,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,大雁南来为宾,古人细心留意,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。

二候:雀入大水为蛤

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认为它们是“躲”到水中,变成纹路相似的蛤蜊。

三候:菊有黄华

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天地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,草木皆在阳气渐盛的时候发芽抽枝、结蕾开花,独独只有菊花,在阴气渐重的时候开放,此时节阴盛阳衰,如果菊花不开花,说明阴气还不够,就连土地也不能耕种。

元代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其中的意思是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晨露冷,快要凝结了。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。

“寒露”节气之后,热气消退,寒气渐生,天气渐转寒,常言道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。如果说白露是从炎热到凉爽的转折,那么寒露就是从凉爽到寒冷的转折了。稍有不慎,容易伤风感冒,许多旧病也易复发,被称为“多事之秋”。但同时秋季又是最好的滋补季节。寒露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。当气候变冷时,正是人体阳气收敛,也就是说,寒露养生应注重“养收”这一原则。

寒露时节养生保健四大要点

一、寒露养生之饮食

古人云:“秋之燥,宜食麻以润燥。”金秋时节,燥邪之物非常容易损伤肺气,如果调养不当,会导致咽干、鼻燥、咳嗽等一系列的症状,所以,秋季一定要注意滋阴润燥。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,根据个人具体情况,适当多食甘、淡滋润的食品,即可补脾胃,又能养肺润肠,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状。

日常饮食上可以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润食物,补脾胃,又能养肺润肠,防治咽干口燥,同时也要增加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以增加体质。少食辛辣之品,如辣椒、生姜、葱、蒜类,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。

食疗方1 石斛太子参炖汤

功效:滋阴润燥、养胃健脾。寒露时节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。饮食养生以滋阴润燥为宜。适当多食甘、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,又能养肺润肠,防治咽干口燥等症状。汤品中石斛性味甘微寒,滋阴补虚、益胃固筋;太子参健脾益气,养阴生津。和猪腱肉炖汤不仅味道鲜美还能滋阴润燥、补中气、健脾胃,为寒露时节养生佳品。

准备:石斛10克,太子参10克,猪腱肉300克。

做法:各物洗净,石斛、太子参稍浸泡,猪腱肉切块,一同放入炖盅,加入清水1000毫升, 隔水炖1.5-2小时,食盐调味即可。

饮用禁忌:体寒之人不宜多食。

食疗方2 洁肤乌发瓜子糊

功效:该方来源于唐代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的“瓜子散”,原无糯米、芝麻,经改良而成。甜瓜子性寒味甘,归肺、胃、大肠经,具有活血散瘀、清肺润肠的功效;松子仁微温味甘,归肝、肺、大肠经,具有润燥滑肠的功效,二者合用为君,清润肺肠之效更明显。当归、川芎养血活血,所谓血充而毛发自润,容颜自美。白芷,性温味辛,归肺、脾、胃经,属于祛风解表药,因气味芬芳,故又名“香白芷”,能祛风通鼻窍、洁肤美容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有“长肌肤,润泽,可作面脂”的记载,为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容药物。甘草、糯米、黑芝麻有益气健脾、养胃润燥之效。功效活血补血,乌发养颜,去燥润肤,润肠通便。主治面色晦暗,须发早白, 皮肤粗糙,宿便不下。

准备:白芷60克,当归60克,川芎60克,甜瓜子60克,炙甘草60克,松子仁30克,糯米150克,黑芝麻500克。

做法:白芷、当归、川芎、甘草四味药浸泡、煎煮、滤汁。以药汁充分浸泡甜瓜子、糯米、松子仁;再浸泡、晒干,直至药汁用完。将甜瓜子、糯米、松子仁加上黑芝麻一起炒香,研为细末。

食法:一日2次,每服30克,沸水冲糊食用。

中医认为,洁肤乌发,离不开肺主皮毛;排除宿便,靠的是肺与大肠相表里;养颜美容,依赖于脾胃生化之源。全方配伍巧妙,养血润燥,通治肺、胃、大肠,养颜乌发美肤、排宿便,实是秋季润燥美容好方。

食疗方3 地黄母鸡汤


功效:炖鸡汤是脍炙人口的美食,一般补气多用黄芪炖鸡。考虑到秋燥、秋乏的时令性,故加用地黄以生津润燥,龙眼养血入心,配合母鸡提振元气,温阳生津,正可治疗凉燥,振奋精神,亦可缓解秋乏。随着气温的下降,老年人夜尿增加,龙眼有温固下元、改善夜尿频数的功效,也可加入女贞子、金樱子以加强缩尿效果,功效温中益气,滋补津液。主治秋燥秋乏,汗多懒散,夜尿增多。

准备:老母鸡一只,生地黄50克,龙眼肉30克,大枣5枚,葱、姜等调料各适量。

做法:母鸡宰杀褪毛去内脏,洗净,焯水去血。起油锅至七分热,将母鸡下锅油炸至变色,捞出沥油。生地黄、龙眼布包,纳入鸡腹。将母鸡放入砂锅,加葱、姜、料酒、大枣,武火煮开,文火慢炖,加盐调味即成。

二、寒露养生之起居

寒露后阳气渐退、阴气渐生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,宜早睡早起!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。研究表明,秋天适当早起,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;起床前适当多趟几分钟,舒展活动一下全身,对预防血栓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。

民间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。之前白露节气养生篇提到,白露之后不要暴露身体,避免寒气所伤,那么寒露之后,不仅不要暴露身体,还不要暴露脚。因为人的双脚离心脏远,因此,血液供应少。很容易“寒从脚生”,寒露过后,凉鞋、短裤全要收起来。晚上睡觉的时候,要注意保护3个地方,第一个是肩关节,很多人得了肩周炎很难医治;第二个是小腹部,小腹受寒很容易导致腹泻;第三个容易受凉的地方就是腿肚子,如果受寒很容易出现“抽筋”的现象。

三、寒露养生之情志

秋应悲志,悲则气消,此时节应多关注正向积极事物,避免悲志过多,而导致肺叶不举,上焦不通,热气在中则气消,会加重“秋乏”的情况。

第一个养生原则就是一定要消除忧郁烦躁的情绪,保持神志的安定,,避免寒露后的肃杀之气。建议多参加活动、社交的平台,多运动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
登山放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可以增加身体的储氧量,加速新陈代谢。登山属于有氧运动,能使肌肉获得比平时高出10倍的氧气,从而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增多,免疫细胞数量增加,帮助体内有害物质排出。

四、寒露养生之穴位保健

古语说“微火暖足,勿令下冷”。寒露过后,阳消阴长,气温逐渐降低,要做好足部保暖,以防“寒从足生”。

每晚可用温水泡脚,驱除寒气。一般来说,艾灸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使用,但是秋冬季使用效果最佳。寒露时节,除了暖脚和关注涌泉穴外,配合灸:太溪,太冲、太白穴。能温阳补肾、疏肝理气、健脾化湿之功效。